你的購物車現在是空的!
相信大家身邊總會見到一兩個人在轉季時就會不停打噴嚏,也會在聚餐時,有一個朋友提起自己對海鮮、杏仁過敏之類。過敏是日常中常見的症狀,當中食物敏感和鼻敏感是最為常見。有時一些接觸性的清潔液、洗手液,甚至近期疫情下常用的搓手液等等,都有機會引致手部濕疹。可是過敏是怎樣出現?過敏是一生都不能醫治嗎?這篇文章就簡單介紹過敏。

甚麼是過敏?
過敏除了是疾病,更是一種身體保護機制,指的是當身體接觸環境中一般無害物質時,免疫系統對產生過度反應。當過敏原(引發過敏的物質)進入身體後,免疫系統會誤認其為有害物質,並釋放出過多的免疫因子,導致過敏症狀如過敏性鼻炎、皮膚紅腫、呼吸困難等。過敏反應的嚴重程度因人而異,有些人可能只會出現輕微不適,而有些人則可能出現嚴重的過敏反應,甚至危及生命。
過敏可分為急性及慢性的過敏反應。急性過敏反應是指會有過敏性休克的風險,這是一種嚴重的全身性過敏反應,可以危及生命;而慢性過敏反應就包括濕疹、鼻敏感、哮喘、眼敏感,以及蕁麻疹等這些徵狀,這些症狀通常較緩和但可能持續較長時間。

發生原因?
身體的免疫系統對無害物質作出過度反應的主要原因是免疫系統的異常反應,而當中最大影響是遺傳因素和免疫系統發展因素。
遺傳因素:遺傳因素在過敏發生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如果一個人的家族中有過敏病史,那麼他們可能比其他人更容易出現過敏反應。基因變異可能會增加或降低個人對特定過敏原的反應。有些基因變異可能會增加過敏的風險,而其他基因變異可能會提供保護。
免疫系統反應:免疫系統誤將這些物質視為入侵者,釋放出過多的免疫因子,導致過敏症狀。而導致這個情況發生,是因為免疫系統的誤判。有些人的免疫系統發展得未夠成熟和穩定,未能有效地辨識和應對潛在的過敏原,從而增加了過敏反應的可能性。一些研究指出,過度清潔和缺乏接觸微生物的機會可能會導致免疫系統發展不成熟,增加過敏風險。

如何知道自己有反應?
可以到專門檢查過敏及免疫反應的中心。
預防方法
所有致敏原都可以有方法,有系統地避開,當大家明白原理後,就不難去避開,最直接就是做測試,提早知道自己對甚麼過敏。雖然在日常生活不可100%去避免接觸致敏原(或食物),但花上千元左右去測試,好過到時出事才後悔。
測試種類
血液測試
測試一般會用少於5毫升血液去對比過百個環境,看看免疫系統對什麼出現反應或問題。
皮膚斑貼測試
該種測試在皮膚上進行,讓皮膚與貼紙接觸至少48後,就可將斑貼撕走,並且在4至5日後有檢測結果,知道皮膚濕疹會對哪種致敏原產生過敏反應,安全可靠。

過敏的變化
不過請注意,過敏情況是可以產生變化,亦可以自行化解。
1. 免疫系統的成熟與調節
免疫耐受性增強:隨著年齡增長,免疫系統逐漸學會區分真正的威脅(如病原體)和無害物質(如過敏原),減少過度反應。
2. 接觸過敏原的持續暴露
自然脫敏:長期、低劑量接觸過敏原(如花粉、塵蟎)可能讓身體逐漸適應,產生免疫耐受,類似「減敏療法」的原理。
3. 生理結構的變化
呼吸道或消化道發育完善:例如,嬰幼兒腸道屏障功能較弱,容易對食物過敏原敏感,長大後腸道成熟可能減少食物過敏。
鼻竇或氣管擴大:過敏性鼻炎或哮喘可能因呼吸道結構改變而緩解。
4. 荷爾蒙影響
青春期荷爾蒙變化可能調節免疫反應,部分過敏症狀(如異位性皮膚炎)可能在成年後改善。
5. 生活習慣與環境調整
避免過敏原、飲食調整或藥物控制(如抗組織胺)也可能幫助症狀緩解。
事實上,將近百分之 20 的兒童在成長至學齡時,過敏便消失了。不過以下幾類絕大部分都屬於永久性:
花粉類
芝麻、花生、木本堅果
魚類和貝類及甲殼類
一般過敏檢測之間相隔兩年是較合理的時間,適當檢查,提早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