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購物車現在是空的!
不知各位在吃薯片、飲可樂、飲酒時會不會一直想在食。在當代社會,上癮這個詞彙不再僅僅局限於毒品濫用,它已經延伸到我們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需求之一:飲食。不同國家對於上癮的定義和範疇存在著明顯的差異,這使得我們必須重新審視和理解這個問題。透過上癮原因、上癮影響以及治療方法,我們將探討上癮現象在不同層面上的影響。
上癮(英語:addiction):是指一種重複性的強迫行為,即使這些行為已知可能造成不良後果的情形下,仍然被持續重複。這種行為可能因中樞神經系統功能失調造成,重複這些行為也可以反過來造成神經功能受損。癮有分為物質成癮及行為成癮,行為成癮是和物質無關的強迫症,如賭癮和網癮。

人為何會上癮?
上癮並不是一件好事,但人仍然有機會對某種事物上癮,這是為甚麼?
- 生理因素:人體對某些物質或活動產生生理反應,例如藥物、酒精(多巴胺、內啡肽)或食物中的成癮性成分(糖、鹽、咖啡因、人造添加劑)可以影響大腦中的神經傳遞,導致成癮。
- 心理因素:個人的心理狀況例如壓力、焦慮、抑鬱等心理問題,可能導致人們尋求逃避現實的方式,或是緩解情緒,從而上癮。
- 環境因素:家庭環境、社交圈子、文化和社會環境等都可能影響一個人的上癮風險。例如,與成癮者接觸、受朋輩影響而接觸成癮物質、或對成癮行為認可的社會風氣都可能增加上癮風險。
上癮的成因可以是很多因素影響,以上三個較為常見,只供參考。
癮還會被應用於經濟,殖民等等範疇當中,但沉重既就不詳談,有興趣可閱讀成《癮500年》(Force Of Habit. by David. T. Courtwright)
上癮是一個嚴肅的議題,筆者不敢輕率涉足,在探討上癮問題時,我們也無法忽視飲食上的成癮。現在,讓我們深入研究飲食上癮的情況。

飲食也會上癮嗎?
雖然食物本身不像毒品或酒精那種一直接造成身體上的化學成癮,但有些人可能會對某些食物產生情緒上的依賴或渴望,這被稱為「飲食上癮」或「暴飲暴食症」。
飲食上癮通常指的是對某些不健康或高度加工的食物,如高糖、高脂肪或高鹽食物的過度依賴。
飲食上癮會有的徵狀:
- 渴求不健康食物:對高糖、高脂肪或高鹽食物產生強烈的渴求感。
- 無法控制飲食:難以控制食量或過度進食特定食物。
- 情緒飲食:將食物與情緒聯繫在一起,使用食物來應對情緒波動。
- 戒斷症狀:在停止食用某些食物時出現戒斷症狀,如煩躁、頭痛或情緒低落。
嚴格來說,雖然飲食上癮不太算是生理成癮,但它可能對健康產生負面影響,包括體重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以及情緒問題。對於有飲食上癮有問題的人,心理和行為療法可能有助於處理飲食上癮問題。
如何治療?
- 心理治療:幫助患者了解飲食上癮背後的情緒和心理因素,並學習應對壓力和情緒的健康策略。認知行為治療(CBT)等心理治療形式可以幫助患者改變不健康的飲食習慣和思維模式。
- 行為治療:通常設定具體的目標和行動計劃,幫助患者改變不健康的飲食習慣。透過建立健康的飲食行為和習慣,患者可以逐步減少對不健康食物的依賴。
- 營養諮詢:營養師可以提供個性化的營養建議,幫助患者建立均衡的飲食計劃。通過適當的營養指導,可以更好地控制飲食,降低對不健康食物的渴望。
- 醫療管理:在某些情況下,醫療管理可能是必要的,特別是當飲食上癮與其他健康問題相關時。醫生可以監測患者的健康狀況,並根據需要制定治療計劃。
- 支持群體:參加支持群體或飲食上癮康復計劃互相鼓勵。與其他有相似經驗的人分享心得和困難,可以幫助患者更好地應對飲食上癮問題。
一般來說,行為治療和支持群體會是最低成本,以及可由患者一人先嘗試,比較快見效。無論何時,支持都是非常重要,其次要持之以恆地執行,以幫助患者建立健康的飲食習慣並改善其生活品質。
飲食對人來說是重要的日常生活,我們EC關心大家食得健康,大家飲用例如酒之類,也要謹記小心不要上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