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購物車現在是空的!
在香港一直有許多中西文化一直是人人知嘵的事,為了配合不同地方的語言,常常會直接翻譯成英文,當中茶餐廳餐單的翻譯是最道地「港式英語」。
蛋撻Egg tart
是一種以蛋漿為餡料的西式餡餅。與派(Pie)的不同,撻(Tart)是餡料外露的西式餡餅,派就是餡料被餅皮密封。蛋撻最早出現在英國,在中世紀時,英國人用牛奶、糖、蛋來製作類似蛋撻的食物。蛋撻為香港地道的代表食物之一,與英國的蛋撻不同,港式蛋撻的餡料類似燉蛋,份量也較多,撻皮要夠薄,可分為酥皮和餅皮。
【做法】將餅皮放入盆狀的餅模裡,倒入由砂糖、奶、蛋混合而成的蛋漿,然後放入焗爐,時間因應焗爐的力度、想要的酥脆程度而變,以下作參考:
· 230°C 焗約15 分鐘。
· 220°C 焗約13-14分鐘,再熄火燜1-2分鐘。
· 200°C 焗約10-15分鐘,直至見到撻皮邊轉金黃色,再調低至約 18°C焗10分鐘。
· 先預熱焗爐 200°C約20分鐘,再放入已預熱的焗爐底層 200°C焗15分鐘。

港式叉燒 Char-Siu
源於香港廣東,是廣東省、和澳門等地常見的一味傳統粵菜的食材,傳統的叉燒是用豬肉以叉子放在爐火上烤製而成。豬肉表面會塗上紅色的叉燒醬,所以烤好的叉燒帶磚紅色。叉燒不但可作為一道主菜,配上白飯便為叉燒飯。只是稍微燒焦,脆脆的,而且有蜜糖醬才是香港。
對香港人對叉燒最為熟悉莫過於兩件事:
香港父母最常罵子女會說「生嚿叉燒好過生你!」
以及周星馳的電影《食神》,主角在最終烹飪大賽弄的菜餚,黯然銷魂飯,並以這勝出大賽。

焗豬扒飯 Baked Pork Chop Rice
簡稱焗豬,是一種西式米飯料理,是港式西餐的代表性餐點。焗豬扒飯是港式快餐店最早出現的焗飯,根據早年為大快活代言的杜汶澤提供的舊餐牌資料,在1984年2月大快活的一盅焗豬扒飯售價為港幣8元5角。
香港為飲食天堂,中西文化交融的地方,焗豬扒飯就是這種文化融合的體現,將中式食材和烹飪方法與西式烤製技術相結合。把已煎香的豬扒放在蛋炒飯上,並加入番茄及芝士等食材焗製而成。焗豬扒飯以配上番茄和茄膏烘烤而成的「鮮茄焗豬扒飯」最為常見,有些焗豬扒飯還會加入菠蘿和芝士等食材。

乾炒牛河 Beef chow fun
是粵菜的一道菜色,也是香港飲食文化的一部分,以芽菜、河粉、牛肉等炒成。幾乎每家港式酒家、茶餐廳,乾炒牛河都是必備菜色。
【做法】主要材料是河粉與嫩牛肉,先把嫩牛肉炒至半熟後撈起另置。然後下油、蔥及豆芽菜,再撈起另置,以免易出水的豆芽菜影響乾炒效果。將半熟牛肉放回鍋中,下河粉快炒拌勻,先後加入生抽、老抽,加入先前炒過的豆芽菜等,最後再加入韮黃,炒勻即可上桌。
不過,乾炒牛河是一種超常見,卻是非常考驗廚師炒菜的菜式,乾炒牛河講究「鑊氣」,必須猛火快炒。要炒勻之餘,手勢不能太快,不然粉會碎掉。油的份量亦必須準確控制,不然會出油不好吃。又要夠味、又要唔黐底、又要乾身不過油。
還有其他例如黑椒牛肉炒意粉 (Stirfry black pepper beef with spaghetti)、窩蛋免治牛肉配飯 (Sautéed minced beef with raw egg over rice),這些都是常見的港式菜式,也用上了英文翻譯。
